中國市場似乎變成了跨國公司的一座圍城:城外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想衝進中國市場,城裏一批羽翼漸豐的中國公司和一些費盡周折才擠進來的外企,例如谷歌,卻也正盤算著如何衝出城外。
國家市場的「城牆」一直都存在,時至今日,這「城牆」的構成比起二、三十年之前,卻已悄然不同。全球化的進程使得產品、技術甚至一些無形資產,比如品牌,智慧財產的流動性得到了空前加強。簡言之,這些東西即便散佈在不同的國家,也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被購買下來。隨之而來的「圍城」故事也就有了新的版本:以前跨國企業面對的挑戰是怎樣使城這邊消費者喜愛的產品和服務在城那邊也受歡迎;而當前國際公司要解決的難題則是如何把城這邊的經營模式有效地複製到城那邊。換句話說,如今「攻城」與「突圍」的裝備都不難獲取了,那行動能不能成功就要看怎樣組織、協調和管理了。
大致來看,外企的挑戰是怎樣把西方管理模式中國化,而中國公司的難題是如何將中國管理模式全球化。其實,美國集團公司與日本株式會社的管理運作在進入中國之前,模式原本就不一樣;中國管理模式想要複製到越南或是英國,方式自然也不應相同。 而且,隨著跨國公司進入的國家市場越來越多,不同管理模式的可選擇性也會增多,彼此之間衝突的可能性也會加大。
您已閱讀25%(517字),剩餘75%(15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