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連擦鞋的夥計都在警告人們當心「全球失衡」。而實際情況是,人們對這一概念卻一無所知。就經常賬戶所反映出的情況而言,後危機時代的失衡實際上有所緩解。那麼現在可以放心了嗎?不盡然。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計算,與2005年至2008年的數字相比,赤字國家(如美國、愛爾蘭、英國和西班牙)與盈餘國家(如日本、中國、德國和石油輸出國)在平均經常賬戶餘額方面的差值相對全球產出的百分比,在2009年下降了一半。局面看起來令人欣慰。但這種再調整隻集中在有限領域。主要原因是美國消費者在衰退期間提高儲蓄,以及資產價格下跌。油價走低對此也有幫助,它既降低了石油出口的價值,又減少了赤字國家的資金外流額。
問題在於,中國和其它亞洲盈餘國家的失衡似乎已根深蒂固。例如,中國去年的經常賬戶盈餘爲全球產出的0.6%,與過去5年的平均水準相當。油價也在恢復上漲。失衡本身並不是壞事。如果說,相對世界其它地區,中國過去的人口結構更爲不利、資本回報率更低、金融市場容量更小,那麼出現盈餘本是合情合理之事。但如果這中間存在扭曲,特別是有意的扭曲,那盈餘就沒有道理了。誠然,中國的盈餘在一定程度上是缺乏社會保障和一種保有外匯儲備的新興國家心態所致。但它對於出口驅動型成長的沉迷也是原因之一。爲此中國不得不人爲壓低人民幣匯率,而這必然導致外匯儲備的累積。中國的匯率政策缺乏合理性。要想實現一個更爲平衡的世界,這仍將是一個巨大障礙。
您已閱讀94%(603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