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政府在處理房價問題上的,患有很重的「恐降症」。其實,在中國大幅度降低房價,不僅不會使整個房地產市場出現低迷萎縮,反而會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巨大的成長點。
隨著中國相關政府部門和一些城市地方政府跟進國務院「遏制房價」「國四條」的具體細則的陸續出臺,衆多「緊盯」政策走向的市民發現,原來期望靠政府用「權力大棒」打壓房價的希望可能又一次落空了:不僅國務院唯一具體提出的營業稅政策被「細化」爲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按照其銷售收入減去購買房屋的價款後的差額徵收營業稅」,而且由住房建設部召集上百位副市長參加的全國建設工作會議後,各地出臺的細則更是讓人看到了政府的「真實用意」:和去年的「鼓勵政策」相比,有的城市在契稅上只是把過去的補貼減少了二分之一,營業稅的實際徵收稅率只是先前所傳的幾分之一,個人所得稅基本變化不大。有的城市房產局長甚至明確表示,他們在對購房人出臺的七項措施中,五項是鼓勵購房的,只有兩項是限制炒房的(這兩條還是中央明確要求的)。
正像住建部有關官員對中國媒體所講的那樣,公衆「誤解」了房市新政,因爲現在的政策「只是在調整」,絕不是打壓樓市。雖然房價的瘋漲已成爲各方公認的「公害」,但政府出臺的房政細則,依舊還是用納稅人的錢(國家財政)補貼炒房者。這樣的政策,怎麼看也不像是「抑制(更不用說遏制)房價」,確切地說,更應該把它定義爲「繼續鼓勵適度炒房的政策」。
您已閱讀12%(592字),剩餘88%(41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