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

Lex專欄:銀行貸款的魚與熊掌

西方各國政府希望銀行家們冒更大的風險,加大貸款力度,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中去,但同時又擔憂過度冒險行爲會導致危機捲土重來。

銀行家正在重拾導致金融危機的過度冒險行爲。這至少是國際結算銀行(BIS)的擔憂。本週末這個所謂的「央行的央行」召集了數傢俬營銀行行長到巴塞爾開會,申斥金融危機前盛行的「激進行爲」重新抬頭。鑑於國際結算銀行是很早以前就警告信貸危機正在醞釀的少數幾個官方機構之一,它最新的警告令人擔憂。然而,國際結算銀行其實是在希望能魚與熊掌兼得。

各國央行希望私人銀行家冒更多風險。即使信貸需求疲軟,它們也希望私人銀行放貸。更主要的是,它們希望資金從現金轉移到實體經濟中去。畢竟,這是近零利率政策和定量寬鬆政策的目的所在。結果是,出現了大量有利可圖的套利交易,其後果既有受人歡迎的,也有人們不願看到的。

在財政赤字不斷成長之際,廉價的資金供應使得商業銀行對政府債券的需求有所成長,能幫助緩解政府的燃眉之急。它還幫助銀行重建了資產負債表,甚至可能還使得銀行逐步增加貸款。但能夠在美國以零利率借款,然後,比如說,在巴西以9%以上的利率貸出去,已經造成流入新興市場的熱錢大幅成長,而這可能害處很大。在美國國內,它還讓安然度過危機的高盛(Goldman Sachs)等銀行產生了令人尷尬的鉅額利潤。

您已閱讀81%(485字),剩餘19%(1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