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智庫

2010年:後危機時期展望

後危機時期將有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趨勢和現象?埃森哲從管理諮詢從業者的眼光出發,談了對2010年的一些展望。

時間即將跨入2010年,中國經濟率先擺脫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面啓動了新一輪快速成長的引擎。中國政府、社會、企業、民衆從危機中吸取到什麼教訓?在新一輪經濟成長中,它們將以什麼方式顯現出來?2010年將有哪些不可忽視的、或值得我們關注的趨勢和現象?我們將從管理諮詢從業者的眼光出發,談談我們對後危機時期,特別是2010年的一些展望。

1. 新一波中國企業國際化浪潮興起

早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企業就已邁出了國際化的步伐。一批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分工,力圖成爲國際化的企業。金融危機的爆發,加快了世界經濟秩序和競爭格局的改變,全球經濟力量此消彼長。新的市場空間的出現,相對便宜的資產價格,對資源的需求,使中國企業面臨新的國際化機會。可以預見,在2010年,新一波中國企業國際化熱潮又將興起,更多中國企業將走向海外。

新一波國際化浪潮有幾個特點值得關注。第一、中國和新興市場之間的融合和合作將更加受到關注。由於社會、文化、經濟發展階段的相近,也由於尚未完全開發的市場潛力和自然資源,中國企業將更多地把國際化的重點放在新興市場。

其次,從出口消費品爲主逐漸轉向機械裝備產品成爲新趨勢。中國製造水準的提高,使得其機械裝備產品適銷對路,具有競爭力。金融危機使西方金融業受到打擊,難以繼續向客戶提供融資。中國機械製造企業在中國銀行業的支持下,抓住這個機會,大舉開拓市場。例如,不久前瀋陽電力集團與美國合作方達成協議,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合作建立600兆瓦的風力發電場。這個項目得到中國進出口銀行15億美元貸款支持。瀋陽電力集團將承造項目所需的全部240臺2.5兆瓦風力渦輪機,價值數億美元。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將是中國製造商首次向美國出口風力渦輪機。從低成本消費品向高附加值機械裝備產品轉移的趨勢,在今後將愈加明顯。

第三,中國開始成爲全球的創新中心之一,並將創新成果輸往發達市場。中國企業開始擺脫多年來依靠成本優勢大規模地向發達市場出口廉價大眾消費品的模式,實現從「製造中心」向「創造中心」的轉變。例如,最近GE把在中國爲農村市場開發,售價爲15,000美元的PC操控超聲波儀,推向美國市場。這種「反向創新」(reverse innovation)的策略,即跨國公司把在新興市場爲當地開發的產品推回到發達市場,將會成爲越來越常見的現象。中國的許多本土企業也具備了這種向發達市場推出創新產品的能力。

第四,中國企業不再像傳統「出口導向型」企業那樣,只關注如何向海外市場銷售更多的產品。更多的中國企業將關注如何從全球視角出發,以全球化的思維,建立和運用在全球的資源、資本、人才和創新能力,滿足客戶、特別是新興市場客戶需求,提高全球競爭力。中國企業將從戰略、組織、人才、知識和運營管理等各方面入手,開始實現全球一體化運營。

2. 追求城鎮的和諧化發展

2010 年中國城鎮化的進程將進一步提速。城鎮化將是後危機乃至未來幾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的主要引擎。中國政府把城鎮化作爲未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在最近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創造條件鼓勵農村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準。金融危機重挫出口,牽制經濟可持續發展,拉動內需成爲全國上下的共識。城鎮化過程中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創造的新的就業機會,大批新城鎮居民改變生活方式的需要,都將成爲需求的新的成長點。

但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規模大,速度快。面臨來自能源、土地、環保、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諸多挑戰,,實現2030年70%的城鎮化目標任重道遠。如何成功面對這些挑戰,實現和諧化發展,是未來的城鎮化的首要關注點。和諧城鎮化,就是要實現城鎮與農村、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自然等諸方面的和諧。沒有對和諧城鎮化的追求,中國就難以兌現向國際社會在2020年實現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減少40-45%的承諾,中國城鎮化的目標將難以實現,中國的經濟和社會也不可能持續發展。

我們將看到,各級政府在保持規模化和高速度城鎮化的同時,追求和諧化發展。單純依靠傳統工業化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來實現城鎮化將讓位於追求和諧的精細化城鎮發展模式。規劃先行,統籌兼顧,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工業與服務業並重,經濟與社會發展並重。

2010 年以及以後的城鎮化過程中,現存的以及新建的基礎設施,如:交通、電力、能源、建築、社會和醫療保障等,在滿足需求和提高效率的同時,越來越注重環保、綠色、低碳等可持續發展因素。將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尤其是資訊化技術,應用到基礎建設中,使未來的城鎮效率更高,更智慧,更和諧。

3. 低碳技術的開發、推廣和應用

「低碳」概念2009年在中國獲得了廣泛矚目。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11月溫家寶總理發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強調加強低碳技術開發。在哥本哈根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都會前夕,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標,表達了中國政府加快實現低碳經濟的決心。

低碳經濟將爲各行各業在新的一年中提供成長機會。首先,新能源產業持續升溫,除傳統風能和太陽能的應用將步上新規模,生物燃料的發展也或將在2010年取得突破。例如,除玉米、大豆、油菜、甘蔗等第一代原料外,草本木本植物的象草、海藻、柳枝稷、芒草、竹子等第二代原料的開發、也將被提上議事日程。2010年,成品油與電價或將繼續上升。這與實現減排目標,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相一致,也爲新能源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其次,對原有設施實施低碳技術改造也將受到重視。新型節能材料,對內燃機等進行持續效率改良的技術仍有巨大潛力,將得到進一步投入。

第三,中國70%的能源依靠燃煤,燃煤發電是最大的碳排放源。中國政府降低碳排放的目標和相應激勵政策,會激發企業投入清潔煤技術研發的熱情。相關技術(如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脫硫裝置,碳捕集和儲存等)具有經濟和政治的潛在價值,會逐漸引起企業的更高關注,從而會有廣泛的市場。

第四,消費者已經對低碳概念產生了興趣,要求企業開始著手研究和提供低碳產品,例如應用於家庭的節能系統。在這一領域,由於尚無准入限制和壟斷存在,對於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說尤其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這些企業應及早著手,將自己納入到低碳產業鏈中。

我們預計,2010年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決心將逐步開始落地成爲各項具體的政策或產品標準,從而啓動低碳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推廣應用。低碳技術普及可能會率先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智慧電網建設穩步推進。將有更多的城市加入電網升級的行列中來,而作爲智慧電網終端的應用和設備,如;智慧電錶,也將開始小範圍試點。(二)工業技術改造持續進行。在重點行業重點設備改造深化的同時,一般企業也將推廣通過對各項生產和管理系統實施統籌設計的低碳整合方案。(三)綠色建築開始推廣。建築標準中將更明確的包含節能目標,而新型綠色建築也將成爲建築開發商的新賣點。(四)以社區爲單位的循環環保系統(集中太陽能系統,社區能源、水循環系統,社區廢物處理系統)有望試點運行。

4. 綠色IT受到關注

綠色IT,即通過有效地使用電腦和網路資源,利用資訊與通信技術減少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2009年10月Gartner公佈2010年十大戰略性技術,綠色IT位列其中。據估計,IT行業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爲3,500萬噸,佔全球總排放量的2%,對環境的汙染程度不可小覷。企業運用綠色IT 能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低成本運營中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如何實現綠色IT?首先,通過引入環保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以實現IT設備製造過程的節能環保。其次,利用節能的晶片設計,運營過程中虛擬化、集中化,遠距化(如雲計算),刪除重複數據等技術,提高現有設備利用效率,有效減少IT設備購置和使用,進而減少運行中的能源消耗(據估計:2007年中國IT設備耗電總量300億—500億千瓦時,而三峽工程 2007年全年的發電量是616億千瓦時)。此外,企業利用IT技術對生產設備和業務流程進行以降低能耗爲目標的精細化和智慧化管理(如建立智慧物流系統),可提高階主管理效率、降低能耗。這使得IT在推動企業「資訊化」的傳統功能上,又疊加了實現「低碳化」的功能。

綠色 IT理念業內早已流行,國外廠商走在前列。如:英特爾、Sun、AMD等處理器廠商推出的45奈米的處理器,具有高效能、低功耗的特點。Avaya公司則通過部署遠距辦公、電話會議,使2,200多名公司員工可以靈活地在家辦公,每年減少由於上下班交通帶來的碳排放8,000噸。又如: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達德郡的公立學校採用節能的電腦管理工具,對電源設置進行了集中控制,使電腦不工作時自動置於低能耗的狀態,將電腦的平均開機時間由原來的21小時縮短到10.3小時,每年可節省200萬美元的能源開支。

據市場研究機構「計世資訊」的統計數據表示,在中國儘管有 86%的企業表示聽說過綠色IT的概念,但對此瞭解的程度非常有限。明確表示對綠色IT很瞭解的企業只佔6%,至於實際運用的企業則寥寥無幾。隨著全球能源價格高居不下,低碳時代的來臨,2010年綠色IT在中國將受到更多的關注。

5. 網路消費持續膨脹

中國的網路消費規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大。2008年,網路零售市場的領軍者淘寶網擁有註冊用戶1億人,交易金額較2007成長130%達到999.6億元。2009年上半年,這兩個數字已分別達到1.45億與890億,交易金額達到中國商品零售總額的1.4%。

2008 年開始爆發的網路消費,其成長源於四方面因素驅動。首先,網路購物的運營模式日益成熟。各種高畫質攝像和影片系統提高了商品展示的質量,使網上商店的商品展示接近實物的效果。網上銀行的完善、第三方支付系統和網路信用體系的建立爲網路購物健全了金融保障。而物流公司專門針對網路商家開發的服務形成了這一領域物流的規模化,進一步推動了網路消費的快速發展。

第二,傳統管道爲淵驅魚。傳統零售服務冷淡或過度熱情,購買過程佔用時間,商品價格與價值偏離過大,都驅使消費者嘗試新的管道;而日益高昂的管道費用也使不堪重負的廠商思考另謀出路。這些問題都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更爲顯著地表現出來。

第三,生活虛擬化逐步流行。一些25-40歲的網民相當部分的時間是生活在網路之中。這些被稱爲「宅男宅女」的羣體浸淫於網路尋找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在羣聚交友,表達愛恨情仇的同時,也很自然地將線上購物當作他們虛擬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些人同時也是最有購買力,最受企業重視的消費羣。另外,快速的現實生活節奏使他們沒有更多的空餘時間去商場購物,網路購物恰好解決了他們時間短缺之困。

第四,網路交易符合減少碳排放的趨勢。網路購物減少了消費者出行對機動車的需求,而網路商品大多使用電動自行車集中配送,又降低了本會由此產生的碳排放,從而受到具有環保意識羣體的歡迎。

可見,網路消費不是一股短暫的熱潮,而是一個向成熟商業模式轉變的大勢。我們預計,這一消費管道還將在2010年保持高速擴張勢頭,全年網上交易金額有望超過2,500億元。這樣的規模足以引起商業鏈條上每一個廠商的重視。對於那些仍舊把主要精力放在傳統管道的廠商來說,應當認真思考如何在2010年抓住網路消費口碑傳播的特點,開拓新的行銷管道。

6. 物聯網啓航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由國際電信聯盟(ITU)在其發佈的《ITU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中正式提出。物聯網又名感測網,是指利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設備和技術將所有物品與網路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可識別、定位、監控和管理的巨型智慧網路。據相關預測,物聯網的建立將會帶來10億量級的資訊設備、30億量級的智慧電子設備、5,000億級的微處理器和兆以上傳感器需求,是下一個兆級資訊產業引擎。物聯網市場前景廣闊,潛在市場空間巨大,被稱爲繼電腦、網路之後的第三次資訊產業浪潮。

目前,物聯網產業處於新創階段,中國的技術研發水準處於世界前列,是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國。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啓動了感測網研究,在傳感器網路通信技術、傳感器終端機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擁有一條完整產業鏈。2009年11月底,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在無錫建設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國家感測資訊中心)。2009年 12月8日,無錫物聯產業研究院與重慶郵電大學正式簽署協議,共同在渝建立中國西部首個物聯網研究中心。目前,中國物聯網標準體系已形成初步框架並進入區域性運用階段,無錫感測網中心的傳感器產品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上海世博會場館成功應用。與前兩次資訊革命的跟隨者地位不同,中國有望在第三次資訊浪潮中取得領先。

2010年,物聯網技術將在區域性範圍的現實生活中有更廣泛的應用:如防入侵系統、電子收費系統、超市購物結算等。2010年及以後兩年將是物聯網產業在中國發展爆發期,物聯網在中國的城市產業化佈局將初步形成。繼無錫、重慶後,在集政治、產業、科技優勢於一身的北京,由40餘家著名研發企業、機構發起的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有望在2010年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產品、推出整合應用解決方案、國家或行業標準。此外上海、深圳等城市也將在2010年形成物聯網產業化的初步佈局規劃。據預測,中國物聯網產業鏈在2009年就可能突破1,000億元產值,在2010年繼續呈現井噴成長,產值將超過2,000億元。

7. 3G市場全面啓動

2009 年底,中國將擁有1,000萬3G用戶。經過這一年3G網路建設優化和市場培育,3G終端的不斷豐富與新業務的不斷推出,在2010年3G 用戶數將飛速成長,預計達4,800萬(包括手機、上網本、移動固話)。3G 業務和收入也有望進入高速成長通道,3G業務佔移動業務總量的比重逐漸加大,預計2010年將達5.3%左右,收入規模將達400億元。

隨著3G移動網路的不斷優化和3G用戶量的快速成長、3G新業務的龐大受衆羣體對通訊新應用與新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一個合作、開放的新業務產業鏈也將迅速完善。新的內容、應用開發等新產業環節疊加在原有的產業鏈上,新3G產業鏈將面臨更爲廣闊的市場空間。3G產業鏈內各參與者如網路設備提供商、終端製造商、增值業務內容/服務提供商將面臨新發展契機。3G網路投資仍維持較高水準,如無線網、傳輸網、支撐系統等仍是3G投資的重點。無線增值內容提供商的能量將隨著3G用戶數量的增加被釋放出來,如空中網、TOM等旗下的3G遊戲,手機閱讀等業務將面臨較大需求,無線增值行業將隨著產業鏈內收益分成模式的完善繼續縱深發展。終端製造商在電信營運商的大力補貼下,依靠中國龐大的3G潛在用戶羣體,紛紛將眼光放到中國新興市場,大力創新、推出更多款式和不同價位區間的3G終端。

此外,3G帶來的許多新業務如手機視訊通話、移動SNS等,也給企業的運營管理帶來一些新思路,如淘寶手機將其網上商城模塊植入3G手機終端中,使淘寶用戶隨時隨地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交易。企業利用手機影片的播放間隙,也可以與服務提供商合作,插播企業的宣傳影片來達到新產品行銷的目的。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3G企業級應用,如手機支付、手機CRM等。客戶只要通過手機支付功能即可在超市、商場完成付款,而且企業也不再需要傳統的語音客服,客戶只要通過企業的手機3G業務平臺迅速完成業務的辦理。3G之所以有如此的潛力,是因爲它具有聯繫多種不同應用的紐帶功能。例如它可以成爲物聯網的一個部分,又可成爲網路消費的終端設備和重要管道。

8. 雲端計算應用逐步走向成熟

在 2010年,雲端計算技術將從概念層面逐漸走向應用層面。許多研發公司如谷歌、微軟、IBM,已經將雲端計算作爲新的戰略核心,並探索其企業級、社會級的應用。Amazon的AWS、Sun的存儲雲、IBM的「藍雲」以及其他廠商所共同倡導的的雲端計算,正在爲整個業界提供所需要的存儲資源和虛擬化伺服器等應用,將幫助企業使內存、I/0、存儲和計算容量通過網路整合爲一個虛擬的資源池來使用。埃森哲則主要幫助客戶制定雲端計算的策略,並通過與微軟,Amazon Web Services 等合作,爲客戶建立雲能力的應用。雲端計算從技術上講已趨於成熟,但還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廠商要盈利,客戶需要節省開支,而且還要得到更好的服務和計算平臺,這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雲端計算把開發環境作爲服務來提供給用戶。企業不需要自己建立機房、購買硬體與設置軟體環境,便可以在供應商的基礎架構上成立自己的應用軟體來運行,然後通過網路直接從供應商的伺服器上傳遞給其他用戶,Salesforce.com的 Force.com、全新的GoogleApp Engine都是此類平臺即服務的應用。企業CRM和ERP系統也可以被遷移到至「雲」,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

繼2009年5月首屆中國雲端計算大會後,2010年春季第二屆雲端計算大會將召開,衆多企業、政界的高層人士將繼續探索雲端計算的應用模式與發展趨勢。

埃森哲在2009年與中國電子學會合作,對中國108家企業進行了有關雲端計算的調研,被調查者認爲,雲端計算能夠爲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的資訊化機會,中國政府對雲端計算的明確支持、企業領導人對技術創新的重視是促進雲端計算在中國加快應用步伐的三個主要因素。

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進行雲計算技術上的探索。如中國聯通提出的「互聯雲」概念,試圖通過「互聯雲」打造聯通第三代網路絡基礎架構,整合硬體、軟體、網路、應用和服務爲綜合性的平臺。中國中化集團宣佈將打造中國首個企業雲端計算平臺。2010年,衆多中國企業將繼續探索雲端計算能爲企業戰略和運營帶來的變革,並將雲端計算積極應用到企業運作中去。

您已閱讀97%(7222字),剩餘3%(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