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論壇

「惡治」與「良治」,分裂與統一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丁學良:惡治在少數民族地區若是長期得不到有效糾正,就會催化分裂意識。所以,良治是抑制可能的分離獨立趨勢的法寶之一。

(編者按:本文是丁學良博士《「民族區域自治」與「分裂主義」:中國邊疆治理的難題試解》的第七部分。)

經常憤怒地譴責、正義地聲討西方和日本歷史上帝國主義行徑的當代中國人,很少認識到我們自己的偉大祖國也有相當長的帝國主義歷史,而且積累了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帝國治理經驗。只不過這些經驗在1949年以後的官方宣傳和教育系統裏,或是被厚厚地過濾了,或是被粗糙地攪拌了——就是把它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列寧史達林主義(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極不準確)的這種主義給攪拌了,弄得像一盤炸醬,紅不紅黑不黑的。在當今中國面臨著民族關係治理的實際困難和新型挑戰之時,我們要放寬視野、敞開思路,就必須把「中華牌」的帝國管治經驗與「蘇共牌」(蘇聯共產黨的傳統當然也不單一純粹,不過確實是以史達林體制爲主)的帝國管治經驗作出仔細區分,不然的話許多中國人就會老是陷在後者的泥坑裏而不能自拔,誤認爲那是古已有之的中國土特產。

在幾位蘇共中央書記於1991年8月18日發動、21日就垮臺的那場「醉醺醺的政變」之後——我這麼說它,是因爲政變的幾個主要領導幹部,包括蘇聯副總統 G. I. Yanayev,總理V. S. Pavlov,國防委員會副主席O. D. Baklanov,政變的那幾天都經常喝得小到中醉,偶爾大醉,最後是爛醉,估計是心裏太發虛(J. Matlock, Jr., Autopsy on an Empire,pp. 581-583, 595-596)——蘇聯的迅速完結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一時全球議論紛紛,其中很多議論都與中國有直接關聯。那段時間我正在東歐蘇聯實地考察,便應約爲臺灣《聯合報》系及其在北美的《世界日報》作點分析評論。他們報系的資深編輯羣體是反對「臺獨」的輿論組織中心,那幾年深受李登輝政府的壓制,尤其希望我把蘇聯分裂與臺獨趨勢作鑑別對比。而我關心的範圍更廣,涵蓋中國的邊疆地區,當時我強調的幾點主要是:

您已閱讀25%(805字),剩餘75%(24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