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或許是最好的消毒劑,但凡事過猶不及。美國或將出臺迫使場外衍生品交易進入交易所的立法,這會讓一些人要麼選擇乾脆呆在「室內」,要麼去國外尋找更爲溫和的氣候條件。
將場外衍生品交易轉移至受到監管的交易所,部分動因源自於一種很大程度上未經驗證的擔憂,即價格(尤其是食品和能源價格)受到了操縱。他們開出的藥方是:把衍生品劃歸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簡稱CFTC)管轄,並賦予該機構告知交易所何時應提高保證金要求的能力。但CFTC最近一項旨在加強22種產品持倉報告的努力,爲外部專家提供了反駁上述謬論的更多資訊。此後,EDHEC-Risk Institute調查了石油期貨市場的數據,並未發現反常的投機跡象。
代表油氣產業的遊說組織表示,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迫使所有的場外頭寸轉移到美國各大交易所,那麼終端用戶可能需要追加9000億美元左右的額外保證金。鑑於有可能規定一些豁免項目,這只是最糟糕的情況。但對於那些絕非投機性質的公司來說,成本可能仍然很高。這種做法可能還會降低靈活性——那些過去使用定製產品的公司將被迫轉而使用較爲低級的工具。那些設計此類產品、並在內部對其進行對沖的金融機構,則將面臨一項艱難的任務:針對不常交易的產品,要求客戶提供抵押品。透明度並非壞事,但懸而未決的相關規定有可能把許多客戶趕到境外。在缺乏某種形式的全球衍生品監管機構的情況下,國際監管方面的含糊協議很難讓人放心。
您已閱讀94%(626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