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峯會不能一無所獲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的成功,需要分歧各方克服一些嚴重分歧,爲應對氣候變化制定一個全球性框架。

長達兩年的緊張氣候變化談判本週在哥本哈根接近尾聲。在誕生了有瑕疵的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類似談判過去12年,國際間通力協作應對氣候變化開始20年後,各國政府終於準備就溫室氣體排放擬定一個全球框架了。

如果在哥本哈根能夠簽署協定(能否如願尚存疑問),那麼世界將首次擁有一份真正的全球協議,限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科學家表示,要避免氣候變化的危險影響,此類減排迫在眉睫。

負責讓此次大會取得成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事務最高官員伊弗•德布爾(Yvo de Boer)表示,一份有意義的協定必須具備4個要素:發達國家必須設定減排目標,到2020年大幅削減其排放;發展中國家必須同意採取措施,抑制本國碳排放的成長;富國必須向窮國提供財務援助;必須勾勒出能實現上述三點的治理架構。

您已閱讀18%(332字),剩餘82%(15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