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社評:中國產能過剩堪憂

中國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回應看似極爲成功。但這是一個假象。大幅增加投資支出表面上「治癒」今年的產能過剩,其實使明年產能過剩更加嚴重。

世界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中國還沒有變。中國針對全球金融危機做出的回應,看似極爲成功。但這是一個假象。中國的解決方案是大幅增加投資支出,這將帶來更大的產能過剩。高儲蓄、高投資的中國經濟,對中國人民來說代價高昂,對世界也具有破壞穩定的影響。早就應該推行徹底的改革。

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在一份令人不安的新報告中,指出了六個行業的挑戰:2009年鋁業的產能利用率預計爲67%;風力發電業爲70%;鍊鋼業爲72%;水泥業爲78%;化工業爲80%;煉油業爲85%。然而,龐大的額外產能仍在建設中。

產能過剩的規模令人瞠目。2008年底,中國鍊鋼業產能爲6.6億噸,而需求爲4.7億噸。其差額大致相當於歐盟的總產出。但前述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還在建設5800萬噸的新產能」。國內生產毛額(GDP)由如此荒唐的支出推動,是一種浪費(而非經濟福祉)的表現。

您已閱讀49%(402字),剩餘51%(4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