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在上海和青年學生的對話中遇到這樣一個提問:「我們中國人民的理想就是在世界構建一個文化多元化的和諧世界。……請問在您的這屆政府中會採取哪些措施來共同構建這個世界向着文化多元化發展……”
我們曾經有過一個年輕人動輒「立足全球、放眼世界」的時代,比如1960年代。今天,這位來自同濟大學的年輕人,正在代表「我們中國人民」提出自己的理想,而且是世界理想。我已經很不年輕了,在氣魄上既無法胸懷世界,更不敢張口就是「我們中國人民」。在佩服年輕人的勃勃朝氣之餘,只想小聲提醒一下,恐怕任何一個人都無法一言以蔽之地說出「我們中國人民的理想」是什麼,但,姑且算是年齡之別吧,這位才俊一張口就是世界,而我對多元的目標,首先鎖定在我們自己所生活著的這個社會。
最近,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發表了一個觀點:「中國人對民主體制不感興趣」,除了想過上經濟發達的生活,「中國人擔心自己的投票權和言論自由嗎?」儘管我認爲李資政說出了部分實情,但仍然不贊成他的觀點。中國有13億人,關心自己言論自由的人多了去。不過,我不奇怪李的嘴裏居然說出這番話,這其實是他自冷戰結束以來一直持有的觀點。還是在1990年代,東亞國家的一些領導人,比如李光耀,比如馬來西亞的馬哈蒂爾(當然還有其他),正是以文化多元的名義,推出不同於西方的「亞洲價值」觀。在他們看來,民主人權之類的價值,屬於西方。東方國家有著和他們不同的文化傳統,因而可以奉行自己的價值。亞洲價值論其實是一種「亞洲特色」論,它把由西方人提出的帶有普適意味的價值僅僅視爲一種西方價值,並以東方和東方特色的名義加以拒絕。李資政這次認爲中國人對言論自由不感興趣,就在於在「亞洲價值觀」看來,包括言論自由在內的權利理論亦即人權本身,屬於西方價值形態,東方國家可以抵制西方人對西方文化價值的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