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在持續一週的時間裏,喬治·索羅斯 (George Soros)在位於匈牙利布達佩斯的中歐大學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發表了共分五個部分的系列演講,闡述了他對危機中的金融市場、政治體制和開放社會的思考與主張。在第五日的演講「未來的路」中,他著重探討了金融危機將如 何重塑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以及由中國代表的「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未來。
這次演講的全部譯稿由公開社會研究會(Open Society Institute)提供,對此我們表示感謝。以下爲演講第二部分。點擊閱讀: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或觀看影片。
80年代以來形成的金融市場全球化,是一個以美國和英國爲首發起的市場原教旨主義運動。允許金融資本在世界範圍內自由移動,難以對其徵稅或監管,使金融資本處於一種優越的地位。各國政府不得不更多地注意國際資本的要求,而不是本國人民的願望,因爲金融資本可以更自由地移動。這樣,全球化作爲市場原教旨主義的項目,進行得非常成功,使各個國家均難以抵禦。但是由此產生的全球金融體系從根本上不穩固,因爲它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假設基礎上,即金融市場可以安全地依賴自身的機制來調節。這正是它垮臺的原因,也是爲什麼不可能再拼湊到一起。
全球性的市場需要全球性的監管,而目前的管理法規都是基於國家主權的原則。也有一些國際協議,其中最著名的是設立了最低資本要求的巴塞爾協議(Basel Accord),市場監管部門之間也有較好的合作。但是監管權威的來源總是歸於主權國家。這意味著,重新啓動一個停止了的機制與事無補,需要創造一個過去未曾存在過的監管機制。目前的情形是,每個國家的金融體系是由各個國家自己來維護和支持的。政府主要關注的是本國經濟。這會助長「金融保護主義」的傾向,有可能擾亂甚至摧毀全球金融市場。英國的監管部門永遠不會再依靠冰島政府的政策;東歐國家也會對完全依賴外國銀行而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