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人約翰•保羅•蓋蒂(John Paul Getty)的名言「溫順者終將繼承地球,但他們拿不到礦產權利」顯然可以輕易地翻譯成漢語。儘管中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強烈渴求並非什麼新鮮事,但自從2005年中海油(CNOOC)對優尼科(Unocal)提出帶有政治色彩的報價被拒絕之後——成全了雪佛龍(Chevron)——中國基本上就不與美國大型企業正面交鋒。經濟衰退似乎改變了這種情況。
最新的引爆點是在迦納——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在該國簽署了購買一個大型離岸油田股份的協議,價值40億美元。中海油可能試圖提出更高的報價,儘管埃克森美孚並非弱者,但它不可能與一家擁有2兆美元外匯儲備隱性支持的買家競爭。更重要的是,埃克森美孚將不會基於地緣政治關切、而只能從財務回報的角度競爭。同樣的情況,適用於中國收購奈及利亞數個離岸油田少數股權的更爲大膽的計劃——其價值接近迦納協議的10倍。
計算中國石油儲量,必須遠遠超出該國業已龐大的石油公司的賬目。向巴西、俄羅斯和委內瑞拉提供逾400億美元貸款以換取未來的石油供應、國有公司直接收購其它開採商,以及承諾在安哥拉等國建設基礎設施,這些都讓中國獲得了數十億桶的未來產能。加上在伊朗和蘇丹等無賴國家——美國公司不可能在這些國家競爭——的鉅額支出或承諾,中國在確保石油供應方面的政治優勢非常明顯。
您已閱讀75%(566字),剩餘25%(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