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2004年的秋冬,世界經濟論壇在達佛斯開年會,我從美國坐飛機回國內,途中讀到一份英國的《金融時報》,在報導達佛斯年會的版面上,畫着一幅漫畫――在冰天雪地的雪道上,人們正四下驚嚇逃走,從山坡上滾下兩個巨大的「雪球」,一個上面寫著中國,另一個寫著印度。
我對這張漫畫的印象實在非常的深,這大概形象地記錄了當時某些西方人士對中國與印度崛起的驚嚇。時間一晃過了五年,當下的世界,人們的確四下驚嚇逃走,不過從大坡上滾下來的雪球不是印度也不是中國,而是美國。相反,在去年開始的金融危機中,中國扮演了「掩護者」的角色,比如,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中國新購買了2700多億元的美國國債,這相當於美國的第三大債權國――英國所擁有的美國國債數量。
當9月,達佛斯在大連舉辦盛會的時候,「雪球」是不會有的了――因爲正值盛夏,而人們也開始從巨大的驚嚇中反應了過來,開始重新探討復甦的可能性。在這樣的時候,在這樣的城市,人們一定會一再地討論這個問題:中國到底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您已閱讀39%(426字),剩餘61%(6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