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許正給該國銀行家戴上「先進人士」的花冠,但正如每一個模特兒兒都知道的,時尚很容易變化。今年中國銀行業放貸量出現爆炸性成長,使很多人擔心壞賬將相應增加。這種擔心有很好的理由:今年1月至8月新增貸款總量爲8.185兆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GDP)的31%——高於20世紀80年代末的日本,或者葛林斯潘泡沫年代的美國。我們都知道兩者最終是什麼結局。
中國的答覆是,該國銀行處於健康狀態。從整體上講,這話沒錯:公開的月度數據顯示,過去五年來不良貸款率穩步下降,到今年6月底已降至1.8%。但更仔細地瞧一瞧,人們的心跳就會加快。急劇上升的不良貸款,有可能侵蝕本已薄弱的資本基礎,尤其是「四大」以外的銀行。正如花旗集團(Citigroup)所指出的,按資產排名分列中國第七和第八大銀行的上海浦東發展銀行(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和民生銀行(Minsheng),只能勉強達到8%的法定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更不用提監管機構指引的10%了。
與此同時,中國銀行業的最佳標本,仍在消化上一次政府指示的大舉放貸的後果。1999年,資產排名第一的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將自己的壞賬出售給了國有的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換得3130億元人民幣的政府擔保債券。這些債券有一部分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到期。現在,在中國擴大預算赤字,以便爲刺激措施提供資金之際,猜猜發生了什麼:即便有政府擔保,隱含「中華繁榮」之意的華融,也許仍達不到足以償債的繁榮程度。其它命名吉利的工具也處於類似的困境。就信達(字面意思:「信任和發達」)資產管理公司而言,該公司本應在本週早些時候向中國建設銀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償還2470億元人民幣,但中國財政部乾脆把債券期限延長了10年,而利率保持在2.25%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