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之後,西方與中國很多分析家認爲,中國之所以沒有遭遇同樣的命運,是因爲中國沒有放手對其政治體制進行自由化。這是對歷史錯誤的解讀。中國沒有「劇變」與未進行政治改革沒什麼太大關係。真正的原因是之前十年的改革開放讓中國的農村人口相對滿意。
如今,中國面對此次全球經濟危機,帶來了數以百萬計的出口製造業就業機會消失,大量農民工或者失業或者被迫接受大幅減薪。中國要走出其出口依賴型成長模式,刺激內需,甚至維持社會穩定,關鍵也在於如何在中國農村重複上世紀八十年代所發生的奇蹟——那十年,農村人口的個人收入以每年9%的速度成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九十年代以來,這一增幅放緩到不到4%;而全球金融危機開始之前,這一增幅大約是5%-6%。
中國過去的農村奇蹟得益於八十年代鄉村地區重大的政策放開。當時,政府著手引導財政資源進入萌芽中的民營經濟和農村中的企業活動。農村金融體系也獲得了一定靈活度,非國營的資金提供者被允許與國營金融機構在吸引存款和進行放貸方面競爭。在農村地區,政府系統化地破除阻礙商販在城區進行買賣的政策壁壘。農民企業家們,反正從來沒有享受過終身制的社會主義福利體系,很快就抓住了改革帶來的機遇。他們充分利用了城市的高收入和城市中國營企業的低效率。在八十年代,農村收入中成長最快的便是商業收入--農村家庭經營小企業的收益。
您已閱讀40%(564字),剩餘60%(8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