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效率

市場也可能錯

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效率市場假說由兩部分組成:「價格總是正確的」和「沒有免費的午餐」。午餐固然不會免費,但價格是有可能出錯的,否則何來泡沫?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賈斯汀•福克斯(Justin Fox)的新書《理性市場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Market)。該書記敘了形成「效率市場假說」的研究過程,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從文體上講,本書與已故的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的經典之作《與天爲敵》(Against the Gods)相仿。本文引語全部出自其中。本書基本上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寫成的。不過,讀者自然會問,過去一年的經歷是否會改變我們對效率市場假說的看法?

首先,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理性金融,這會有用。現代金融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 20世紀下半葉許多傑出的經濟學家都從那時開始自己的事業。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等上一代經濟學家的著作不那麼正式,也不那麼依賴理性作爲自己的基礎工具。這並非偶然。隨著經濟學開始強調數學模型,經濟學家們發現,最容易求解的模型,就是那些假定經濟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模型。這就好比在研究物理時,不去考慮由摩擦引起的那些麻煩因素一樣。現代金融遵循的正是這條思路。

從理性投資者出發,得出了效率市場假說這一理論。該理論是由我的同事、高爾夫球友尤金•法瑪(Eugene Fama)最先闡明的。該假說由兩部分組成,我分別稱之爲「價格總是正確的」和「沒有免費的午餐」。「價格總是正確的」原則認爲,資產價格將(套用法瑪的話說)「完全反映出」可得到的資訊,以此「爲資源配置提供準確的信號」。「沒有免費的午餐」原則指的是,市場價格是無法預測的,因此,在考慮風險因素後,任何投資者都很難跑贏大盤。

您已閱讀25%(678字),剩餘75%(20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