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

AMERICA SHOULD NOT TAKE CHINA TOO SERIOUSLY
美中對話 誰佔上風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歐巴馬上任後,美中戰略經濟對話升級爲戰略與經濟對話。一個「與」字,突顯美國對中國的重視。然而,在此輪美中對話中,經濟危機的因素明顯讓中國佔了上風。

What a difference an “and” makes. The US-China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SED), a twice-yearly bilateral encounter centred on economic issues, has morphed under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to the broader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S&ED). For those with a grammatical bent, the addition of a conjunction transforms the word “strategic” from an adjective describing the economic dialogue into a portmanteau adjective describing anything Hillary Clinton damn well wants.

一個「與」字可以造成多麼大的差別。每年舉行兩次、以經濟議題爲重點的美中戰略經濟對話(SED),在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上任後,變成了更廣泛的「戰略與經濟對話」(S&ED)。對那些看重語法的人而言,新增一個連詞,就把「戰略」從一個描述經濟對話的形容詞,轉變成可以表述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渴求的任何東西的一個複合形容詞。

您已閱讀9%(656字),剩餘91%(63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