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動物精神

如何對付「動物精神」?

斯隆管理學院教授羅聞全:市場爲何失靈?問題在於動物精神!所謂「理性」行爲,是腦功能平衡的結果。如果均衡被打破,理智可能會被本能取代。

推動金融監管改革的努力突顯出圍繞效率市場假說展開的重要爭論,該假說認爲,市場價格是理性決定的結果,並充分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資訊。如果該假說成立,就意味著監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必要的,因爲市場會通過「看不見的手」,對資源和風險進行有效配置。

然而,效率市場假說的批評者爭辯稱,人類行爲幾乎不可能是理性的,而是受到 「動物精神」的驅動,從而導致市場的起落。因此,監管對於抑制不當行爲是必要的。

效率市場假說信徒與行爲主義者之間的論戰最初僅限於學術界,如今已蔓延至中央銀行家、監管者和政治家中間,並且,新的監管格局可能會取決於這一衝突的結果。推助此次論戰的堅定信仰,在這兩個學派之間創設了一種假二分法——事實上,兩種觀點都有正確之處,但都沒有充分反應經濟現實的全貌。市場在大部分時候的確相當有效,將大量不同資訊彙總到一個單一數字——即價格——中,數百萬個決定將會據此做出。資本主義的這一特徵就是索羅維基(Surowiecki)「羣體智慧」(wisdom of crowds)的一個例子。但市場時不時會失靈,這種羣體智慧可能會變成「烏合之衆的狂熱」。

您已閱讀28%(468字),剩餘72%(11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