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其實質是促進各民族團結、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和諧,少數民族政策和新疆『七•五』事件毫無關聯,中國將毫不猶豫地堅持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絕不會因爲某一個事件、某一個地方有什麼暴力事件而放棄。」在7月21日的政府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民委副主任吳仕民先生這樣表態。
這段話所針對的,無疑是最近在新疆發生的嚴重暴力事件。這次的事件至少導致了197人死亡,並造成了當地不同民族的空前對立。國內外許多人士認爲,中國政府自從八十年代以來一直推行的民族政策,到目前已經不足以保證公平,這是導致這次不幸事件的本質原因。不過,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對於民族政策到底不公平在哪裏,不同民族的觀點截然不同。在輿論上佔有話語權的漢族認爲,現在的政策只保護少數民族而忽略漢族利益,尤其是法律上的「兩少一寬」、就業方面的「三個60%」等,對漢族很不公平。與此同時,我的維吾爾族朋友卻並不認爲自己是政策的受益者。他們設在海外的網站主張,這些政策是由一些荒謬自大的官員搞出來的,處處帶有歧視色彩。有趣的是,儘管雙方的觀點完全不同,而且從來不在同一個平臺上交流,但批判的對象卻高度一致,那就是中國各級政府。那麼,中國的民族政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作爲原來生活在相當單一的環境中的日本國民,我原來對「民族」這個問題沒有什麼直接認識。來到中國後,才發現對於一個人來說,民族的屬性是多麼重要。比如說,最近有一位重慶高考狀元,就爲了加分而把自己的民族改成少數民族,也因此被北大拒絕錄取。顯然,對於漢族在各個領域都佔有優勢的中國來說,給少數民族一定的照顧政策是理所當然的,這在國際上也是一種「普世價值」。所以我完全同意「中國的民族政策是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平等、和諧」的說法。不過,這些說法僅僅是原則,政府執行的應該是具體的措施。而在具體的措施方面,中國的做法是具有相當大的特色的,與國際上的習慣並不太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