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涉嫌企業監控的調查,並非德國銀行業的唯一謎團。就在不久前,德國政府還將金融危機描述爲英美兩國問題。甚至當德國政府購入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 25%的股份,併爲Hypo Real Estate紓困之際,德國財政部長佩爾·施泰因布呂克(Peer Steinbrück)還在斥責其它國家爲銀行提供政府援助的行爲。其後,他又把它國的壓力測試貶爲毫無價值。從某些方面來看,施泰因布呂克的高枕無憂是可以理解的。與其它國家不同,德國的信貸持續擴張——至少到今年年初時仍是如此。
但目前的放貸調查顯示,儘管利率處於極低水準,有近一半的德國企業難以從銀行獲得資金。
作爲信貸緊縮中的遲到者,柏林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國內銀行繼續放貸。事實上,德國各銀行減少放貸,有助於解釋施泰因布呂克爲何如此迫切地呼籲歐洲各國放寬銀行資本金要求——他的呼籲並未得到響應。德國面臨的困境十分明顯。如果德國各家銀行需要更多資本金,它們有兩種選擇:要麼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德國第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就在採取這種做法——要麼增加股本。由於增發傳統上就不被青睞,且會稀釋股東權益,德國各銀行一直不願採納第二項選擇。顯而易見的替代方案是,由政府強制銀行籌集更多資金。不幸的是,施泰因布呂克三心二意的「壞銀行」計劃,既沒有強迫銀行參與,也未能釋放出更多的可貸資金。因而沒有一家銀行參與了此項計劃,這也在人們的意料之中。
您已閱讀74%(611字),剩餘26%(2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