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

爲中國民企一辯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葉檀:有人如此爲國企辯護,現在是大經濟時代,通過民營企業小打小鬧永遠無法與跨國公司抗衡。這些人忘記了毛澤東遊擊戰的精髓,解決中國就業問題,需要大量有活力的民營企業。

中國民營企業總體悲觀與樂觀的經濟復甦形成鮮明對比。

6月22日,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企業國美宣佈,已與國際私募基金貝恩資本達成入股協議,整個融資方案將爲國美帶來不少於32.36億港元的資金。這一注資有助於國美運營,也是國美股權逐步轉移的一個序幕。國美創辦人黃光裕接受警方調查至今,牽扯大案要案不斷,黃光裕家族想重振旗鼓,建立中國商業帝國,幾乎是個夢想。

另一起案例是,被監視居住的民營企業東星航空的掌門人蘭世立也在引入股權投資者,避免破產清算的命運。2009年3月前,中航集團堅持要「零代價」收購東星航空,武漢地方政府希望引入國企航空巨擘,強化武漢航空樞紐地位。幾乎與此同時,同樣資不抵債的國有航空企業東航、上航、南航等公司,獲得政府注資,前者進行了併購重組。民營航空公司除了春秋航空一家航空公司還在勉強支撐外,幾乎全軍盡墨。

您已閱讀15%(360字),剩餘85%(20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市場的邊界

葉檀,經濟領域的市場派,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者。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從2000年左右走出書齋,到報社撰寫經濟類評論,迄今爲止已在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文章,偶爾在電視臺財經頻道客串點評經濟新聞,也出版過歷史方面的書籍。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