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汽車消費後悔權可行嗎?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江昭融:這項提議不適合中國市場。中國汽車消費者更需要以三包爲核心的權益保護,一旦遭遇品質問題,他們似乎只能求助於媒體或者當衆砸車。

一則很有意思的新聞稱,中消協副祕書長劉俊海日前表示,三類商品交易活動應當適用後悔權制度:網上交易;先交錢後籤合同的消費行爲;交易額巨大的消費行爲,比如購買汽車、房屋等。這番話的背景是這位官員認爲,在進行中的中國首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修訂中,消費者的利益應該得到適度傾斜。其他產品筆者不太熟悉,但是汽車如果適用了所謂後悔權,恐怕既不適宜,也不適時。

參照許多國外的經驗,確實有不少國家的法律中規定,消費者在購買汽車的時候享有一定週期的後悔權。當然,除了時限的規定之外,產品的儲存也有比較細緻的規定。筆者認爲中國目前推行汽車消費的後悔權並不是時候,這並非因為後悔權本身有什麼不好,而是中國的汽車消費保護遠還沒到那一步。汽車消費領域應該率先推出的恐怕是以消費三包爲核心的汽車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專門法。這個千呼萬喚不出來的法規,對於現在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顯然更有意義。從爲數衆多的汽車維權案例來看,中國的買車人一旦遭遇汽車品質問題,第一求助的管道似乎是媒體,而終極求助管道是公開砸車表演。如果說小毛小病只是熬人的話,那麼技術的壁壘和事故檢驗制度的繁瑣及高成本,使得消費者在面對事故車輛責任認定的時候幾乎束手無策。因此,在衆多汽車廠家紛紛加大產品安全性宣傳的時候,事實上中國開車人的終極行車安全並無實質保障。因此,不解決這個棘手而迫切的大問題,而空談什麼後悔權,意思實在不大。

而一旦汽車行業真的適用了後悔權,我想,按照中國的消費現狀,廠商和經銷商會不堪其累。中國的消費者實在是特別容易後悔的。對於汽車尤其如此,多數消費者在數款同價位產品之間徘徊,由於缺乏對汽車產品的認知,以及對自己的需求並不明確,最終挑選的那款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難以定論。沒有後悔權的日子裏,中國消費者是最會自我安慰的,一旦買單就迫使自己相信自己買的是最好的。但是一旦有了後悔權,這種情況恐怕會大不一樣。如果遇到有錢有閒的消費者,甚至可能會把看上的所有車型都後悔一遍,權當試駕體驗,然後再做出最終的決定。而汽車銷售的承諾之一是車輛全新,理論上說,包括新車下線的軌道檢驗在內,作爲新車銷售的產品在出售時行駛里程不應該超過三十公里。如果一旦能後悔了,那麼被後悔的這些車莫非立即就要轉爲二手車出售?

您已閱讀84%(926字),剩餘16%(1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