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

假如凱恩斯還活著

英國華威大學榮譽教授斯基德爾斯基:當前圍繞財政刺激效果的全球論戰,幾乎是「經濟大蕭條」時期凱恩斯與英國財政部論戰的重演。經濟學論戰不存在徹底的勝者。不同時期,需要不同的經濟學。

歷史上充斥著著名的學術論戰。在自然科學領域,結果通常是一方取得決定性勝利,優秀的科學取代愚昧的科學。如今,沒有幾個天文學家信奉托勒密的地心說,也不會有人相信燃素說。但在社會科學領域,情況就不同了:著名的論戰比比皆是,但不存在決定性的勝利。實際上,這是社會科學的特徵之一:這一領域的論戰往往曠日持久,暫時失敗的一方會重新集結力量,發起新的攻勢。

經濟學不是一門自然科學,一個明顯的例證是,經濟學史上不時發生毫無結果的論戰。一百年前,古典理論佔據統治地位。它「證明」,自由市場會自動自我調整到充分就業狀態。市場會持續地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即使一時受到外部衝擊而發生偏離,也會迅速恢復到充分就業狀態。唯一能夠破壞市場「無形之手」運轉的,只有政府幹預這隻「有形之手」。

後來,隨著1929-32年「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到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登上了歷史舞臺。凱恩斯「證明」,市場不具備自動實現充分就業的傾向。「無形之手」的失敗,爲政府實施旨在維持充分就業的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您已閱讀23%(466字),剩餘77%(15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