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

Lex專欄:亞洲公司債券市場的進步

相對於本土債權人,亞洲公司債券的海外投資者一直受到歧視。如今,債券發行公司正利用公開市場招標,努力在違約前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

亞洲公司債券的海外投資者總是有一點兒自虐。由於他們通常投資給控股公司,而非資產所在的運營公司,他們從不曾有絲毫的懷疑,一旦遇到緊要關頭,他們的境遇會比亞洲本土債權人糟糕得多。

而且他們還要準備一路上受到歧視。一個典型案例是亞洲漿紙業公司(Asia Pulp & Paper):在8年前走上下坡路時,這家印尼控股公司繼續向本地投資者派息,卻凍結了對外國債權人的支付。沒有約束、尋求高收益的對沖基金已經習慣了這種不公平待遇,並努力將其體現在價格中。

這一次,隨著債券發行公司的麻煩越來越多,慣常的不平等開始浮出水面。以今年3月自願清算的住宅框架製造商亞洲鋁業(Asia Aluminum)爲例:清算機構富理誠(Ferrier Hodgson)的資料顯示,債券持有人每1美元也許會收回19美分,而中國各銀行可能將收回全部欠款。

您已閱讀50%(358字),剩餘50%(36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