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

Lex專欄:V型復甦是否可期?

即便從週一開始大量出籠的5月經濟數據缺乏鼓舞人心之處,市場也作出了樂觀解讀。但很多指標都表明需求疲弱。即使是在中國,復甦型態也不會是V型。

今年最殘酷的月份實際上也是最美好的月份之一。經濟數據——特別是來自亞洲的數據——顯得意氣風發,足以引發「V型復甦」之說。工業生產強勁回升,出口跌勢趨緩,而庫存已經縮減。那麼,5月份怎麼了?

5月份的數據從週一開始大量出籠,表面數據沒有多少鼓舞人心之處。中國官方採購經理指數(PMI)環比略微下跌。南韓出口(該地區的風向標)較去年同期暴跌28%,遜於預期,且跌幅遠大於4月份的19%。泰國也拋出了難看的消費價格通膨數據,準確地說是通縮。亞洲市場決心把杯子看作是半滿的(而非半空),在週一大幅走高。這有其道理。最重要的數據,即中國的PMI,仍保持在50以上,表明處於擴張狀態。而且,5月份數據歷來都比4月份低,因此非常輕微的下跌可以解讀爲好事。

中國的背景仍然沒有改變。政府給經濟強力充電,而它也有資金和影響力這麼做。雖然出口下降,但佔經濟產出逾40%的固定資產投資仍在大幅上升;高盛(Goldman Sachs)估計,大約一半的成長與政府支出有關。但正如週一的數據所顯示的,像其他政府一樣,一段時期內,北京仍須坐在駕駛席上。根據花旗集團(Citigroup)的數據,中國最大的兩個集裝箱碼頭5月份吞吐量同比下降15-20%,環比持平。中國外貿商品有一半通過這兩個碼頭髮運。南韓的出口情況類似:5月份前20天,對中國的發貨量同比下降21%,僅略低於4月份。

您已閱讀79%(574字),剩餘21%(1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