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表示,危機過後的市場特徵可以用DDR來概括:去槓桿化(deleveraging)、去全球化(deglobalisation)及重新監管(reregulation)。第一點和第三點都有豐富的證據證明。至於第二點,最能說明問題的莫過於亞洲貸款市場了。
信貸泡沫破滅之前的幾年,亞洲到處都擠滿了西方銀行。對於任何願意傾聽的財務總監,企業銀行及投行業務的頭頭們都會登門拜訪。他們可能對業務幾乎一無所知,但銀行家們知道,自己的推銷說辭後面,有一張規模巨大、由融資成本低廉的資產負債表支持的保護網。
如今,他們正倉皇撤離。3年前,亞洲(除日本和澳洲以外)前20家銀團貸款安排機構中,非亞洲銀行佔了29%的市場份額。今年到目前爲止,它們的份額僅爲7%。2006年前十大安排機構中,非亞洲銀行佔據了5席;而今僅剩兩家。從排名上看,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花旗(Citigroup)和滙豐(HSBC)下滑最爲嚴重。
您已閱讀55%(441字),剩餘45%(3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