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印度大選

誰是印度大選的贏家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近期印度選舉中,選民明確迴避了意識形態,而選擇了務實。畢竟,多數印度人想要公路、學校和醫保,並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信,他們選出的民意代表不會貪贓枉法。

印度著名的商界領袖阿米特•密特拉(Amit Mitra)一語中的:「我們曾非常擔心,最終會得到一盤印度燴飯。」他是在表述人們曾普遍擔心,印度大選的結果,會是一道由各路政客及意識形態組成的大雜燴。然而,該國在地域和社會等級意義上割裂的選民羣體,卻以某種方式聯起手來,烹飪出一道總體上更好的菜餚——由國大黨(Congress)領導的印度大盤菜。

過去5周裏,評論人士一直告訴我們,大選結果將取決於地方或派系議題。現在,他們忙於給4.2億印度人的投票傾向套上一個全國性的敘述。我們被告知,選民們集體選擇了現代化思想、穩定、經濟成長和管治。謝天謝地,那些支持落後、不穩定、經濟停滯和腐敗的選民未能如願。

許多一廂情願的思考者更進一步,忙著把自己的議程強加到心思各異的多數選民的選擇上。其中最看好的,是那些投資者的觀點,他們將選舉結果大膽解讀爲推行經濟改革的授權:私有化、解除管制、減少補貼,以及企業更容易招聘和解僱。但鮮有跡象表明,這些精明的政客們刻意迴避的問題,對選民產生了絲毫作用。

您已閱讀23%(437字),剩餘77%(14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