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德國

德國須向美國取經

FT專欄作家明肖:德國最近出爐的銀行救助計劃,充其量只是一個資產隔離計劃,即把有毒資產冷凍起來,苦撐到經濟復甦。我對該計劃考慮得越多,就越想到日本。

除了美國之外,銀行業問題最大的國家很可能就是德國。上週,德國內閣制定了一項值得仔細研究的銀行紓困計劃。如果你希望瞭解歐洲此次危機將會持續多長時間,該計劃可能會給你答案。

美國的「蓋特納/薩默斯計劃」(Geithner-/Summers Plan)有兩大根本方面:一是對賣不出去的結構性金融產品進行隔離,二是對銀行體系進行資本重組。這兩項戰略似乎都基於有關經濟復甦的不切實際的樂觀假設。它們受到猛烈抨擊也主要出於這個原因。

德國的計劃則十分不同。它只是一個資產隔離計劃,並且是自願的。根據德國政府上週提交的立法草案,銀行可以申請建立自己的壞賬銀行。壞賬銀行實際上不是一家銀行,而是一家特殊目的機構(SPV),類似於那些本來就引發了此次危機的表外工具。擬議中的特殊目的機構將有至多20年的存在期限。該機構將以90%的賬面價值,即當前資產負債表上估值的價格,買入結構性證券。作爲回報,特殊目的機構將向銀行發行由政府擔保的新債務證券。因此,假設一家銀行將名義價值100億歐元的結構性證券轉移至特殊目的機構,它會得到90億歐元的優質證券,政府是擔保機構。其理念是鼓勵銀行再次放貸。

您已閱讀31%(483字),剩餘69%(109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