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距離「五四」運動已有90個年頭。儘管離那場啓蒙運動已過去近一個世紀,依然有不少常識性的問題仍在中國受到質疑。比如,從2008年奧運期間一直到現在,國內延續了很長時間的關於「普世價值」的爭論。
這個爭論牽扯到的一系列問題受到廣泛關注,刺激了包括知識界、政界、工商界、傳媒界、甚至外交界在內的各個羣體。今年三月初,我在國內參加一個研討會時,講到當下有些人對普世價值的猛烈批判,在場的一位退休老幹部很生氣。這位老人在胡、趙時期,曾從事改革政策方面的研究。他質問:否定普世價值,豈不就是否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因爲改革開放就是要推動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穩步融入世界發展的主流。
這位老幹部對此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在我看來,還是停留在一個很具體的層次上,即從政策層面進行批判。其實,關於普世價值的爭論,牽扯到的問題比這個層次要高很多,不只是高了一點點,也不只是高了一個層次。否定了普世價值,在我看來不僅是否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方向,它實際上否定了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最重要的基本價值體系。如果從更長遠來看,它不但否定了工業革命兩三百年以來的基本價值體系,它還否定了過去有文字記載的人類歷史上,那些最重要的幾大文明遺產,這個大時間框架至少有兩千五百年。做比較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學者,經常用「軸心時代」(axial age)這個概念來界定。意思是說,大約兩千五百年前,全世界最重要的幾大文明價值體系初步形成,這既包括佛教的傳統,也包括儒家的傳統,稍晚,還有基督教的傳統。所以,那個時代是人類文明演進的「軸心時代」(亦譯爲「樞紐時代」),產生過很多不同形態的價值體系或文明理念。或者,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稱之爲不同形態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價值觀念。後來,這些觀念的大部分都消失了,只有少數延續了下來。這些延續下來傳統,就形成了幾個大的文明中心,即基督教傳統,儒家傳統,佛教傳統,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教——其源頭是從基督教傳統演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