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美關係

採購團能買走保護主義嗎?

FT中文網經濟評論員吳錚:中國採購團在華盛頓簽下106億美元「大單」。在全球經濟危機之際,這是維護中美貿易關係、緩和爭端的重要姿態。不過,應對保護主義威脅,僅靠採購團是不夠的。

4月27日,中國採購團在美國華盛頓簽下106億美元「大單」。由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帶隊的經貿代表團與美國企業簽署32項貿易投資合同。與3月赴歐洲的採購團不同,中國在美國已經不是首次出手。2006年以來,中國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派出經貿團已成爲慣例,每年採購金額均在百億美元以上。

中國派採購團赴美的邏輯不難理解。中國對美貿易存在鉅額順差,過去兩年都在1600億美元以上。貿易不平衡問題,給中國帶來很多批評和麻煩,包括指責人民幣低估,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訴訟等。

在全球經濟危機中,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微妙。美國陷入衰退後,進口需求下降,而中國爲了抑制經濟下滑,更需要維持乃至擴大對美出口。在政府赤字和失業率大幅上升後,美國國內保護主義的呼聲更加高漲。有國會議員甚至提議在歐巴馬的經濟刺激計劃中加入「只買美國貨」(Buy American)的條款。

您已閱讀23%(372字),剩餘77%(12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