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

中國凹型消費結構風險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袁嶽:當前,中國消費市場上的基本特色是低端市場快速發展,高階市場脆弱穩定,中端市場相對萎縮。然而,這種凹型消費結構並不是一個長期穩定持續的結構。

從汽車、房地產,到服裝、手錶、家電、家居產品,當前消費市場上的基本特色是低端市場快速發展,高階市場脆弱穩定,中端市場相對萎縮。這樣一個凹型消費結構已經基本上成型,並且繼續在各產品領域發展。凹型結構形成的基本動力在於,消費者的危機心理形成以後,消費支出的謹慎程度明顯擴大,中間收入階層對於未來的生活前景的謹慎預期形成,而在繁榮時期形成的低端消費者向上進行虛榮型的趨優消費的行爲模式發生了重大逆轉,因此中層消費者快速向中低層消費檔次滑跌。

凹型消費結構意味著什麼?首先對於那些進行品牌提升努力尋求品牌溢價的企業是很大的阻擊,人們在危機時期的核心消費價值急速地向實惠部分迴歸,一般性的廣告概念的效用明顯降低;其次需要尋求新的實際的減低成本的新途徑,實現產品價格的新競爭力;再次在短期內新的高階品牌的出現基本不大可能,而相反進行兼併重組類的努力,重點應該考慮實體資產的價值,而無形品牌資產價值降到最低點;最後,人們即使在同等支付對價的基礎上,需要看到新的設計理由,因此設計突破也是在這個條件下比較有競爭力的賣點,但其對應品牌的附加值貢獻效應也在減少。因此,凹型消費結構中,企業在市場上獲得附加值利潤的機會降低了,主要的利潤將來源於新的規模效應與短期生產原料下降而帶來的產品利潤空間。

凹型消費結構並不是一個長期穩定持續的結構,在危機加深的情況下,凹型消費結構將進一步發展成爲⊥型消費結構,也就是說消費的活躍部分均突出集中於低端消費部分,這將對於產品與服務結構發生重大的打擊作用。而當前中國的內需啓動簡單對應於保民生的模式將加大高階消費的滑落,即使有限的高階消費資源將會出現顯著的外流跡象。衡量危機變化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社會商品消費中來源於高中低三個層次的零售消費量的變化。對於公共政策而言,出臺刺激富裕人羣與中間收入人羣的稅費優惠政策將非常必要,因爲實際上尚有一定收入基礎的人羣與社會低端人羣比較,在活躍經濟方面的貢獻度將明顯較大,他們對於與政策資源匹配的個人財務貢獻能力將顯著較大。實際上,保民生應該作爲經濟活躍以後的一種政策選擇,而不是啓動消費需求的政策選擇,這在對付相對長期的經濟危機的情況下尤其需要作如此考慮,否則就有可能子彈耗盡而不能達到預期的經濟啓動的目標。

您已閱讀99%(932字),剩餘1%(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