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亞洲用外匯儲備自救

亞洲的鉅額外匯儲備是美國的一個福音,在亞洲卻成了完全沉睡的資產。在當前環境下,將外匯儲備納入國民服務系統中似乎是更明智的做法,許多國家也是這樣做的

漂亮的解決方案!從根本上說,外匯儲備的作用在於避免貨幣危機:當貶值趨勢失控,就可以調用美元來夠買本幣。在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亞洲各國的外匯儲備確實無法完成這項任務,但亞洲已經汲取了教訓。現在亞洲的外匯儲備合計高達4兆美元左右,可以說,有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太多了。

在這些外匯儲備中(比如中國的2兆美元),常規標準的部分,如3至4個月的進口支付或短期外債金額等,僅佔一小部分。這是美國的一個福音——因爲它的債務如今存在了從北京到曼谷等城市的金庫裏,卻在亞洲造成了一些完全不具生產性的資產。

當然,某些中央銀行,例如俄羅斯和南韓央行,被迫動用了外儲來支持其貨幣。但對於其它國家,龐大的外匯儲備如今更像是一種負債,特別是在本幣升值的情況下。印度等一些國家已經通過沖銷票據付出了代價:爲吸收本幣而發行的沖銷票據的收益率實際上要高於美國國債的收益率。

您已閱讀61%(376字),剩餘39%(23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