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的藥劑師:葛林斯潘

FT專欄作家約翰•凱:葛林斯潘在自傳中分析,製藥業說明了信任和名譽在現代經濟中的關鍵作用。我們之所以心甘情願地寄予信任,是因爲我們依賴交易對手的自我利益。但這幾乎完全沒抓住要點,原因在於我們確信,這種利益會牢牢受到限制。

許多人在信貸危機中名譽掃地,尤以葛林斯潘爲最。像許多經濟學家一樣,我閱讀了他2007年9月——恰逢危機爆發之時——初次出版的自傳。我認爲,帶著更多的後知之明,在長途飛行中重讀這本自傳是一個好時機。

事情往往是,一本書所告訴我們的未必是作者的本意。這本自傳分成了兩半,內容和文體都是如此。第一部分是自傳,相當吸引人;在第二部分,葛林斯潘描述了他從自己顯赫的職業生涯中汲取的教訓,但基本都是陳詞濫調。相較於經濟方面,葛林斯潘更具政治才華。他那著名的模棱兩可的表達方式,目的是滿足其形形色色的支持者,而非隱藏更深刻的思想。

我不確定葛林斯潘現在是否還會寫:「抵禦欺詐和資不抵債的第一道、也是最有效的一道防線是對應機構監督。例如,摩根大通(JPMorgan)在放貸前會徹底審查美林(Merrill Lynch)的資產負債表。它不會指望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來覈實美林的償付能力。」但由於承認在任內所犯的錯誤,葛林斯潘讓自己在金融界出了名。特別是他承認,金融機構及其僱員對當前自身利益的追逐,終究不能保證這些機構的長遠健康發展。

您已閱讀40%(460字),剩餘60%(7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