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來龍去脈

2008年,英國《金融時報》對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進行了報導、分析和評論。FT總編輯萊昂內爾•巴貝兒挑出了其中一些文章,從年初索羅斯的預測到馬丁•沃爾夫的分析等,主要目的在於讓讀者對危機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並且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

以下文章是英國《金融時報》過去一年最佳報導的精選。不可避免會漏掉一些東西。例如,我們對信用評級機構和電腦模型失靈的開創性報導,就沒有空間來提及。這篇特別報道的目的,是爲讀者展開講述這場撼動了西方市場資本主義模式根基的危機,並提供一個更爲開闊的視角。

金融家和慈善家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的開篇評論拉開了序幕。索羅斯在1月份撰文指出,這場金融危機與二戰結束後間隔爆發的其它危機截然不同。「(它)標誌着建立在美元作爲全球儲備貨幣基礎上的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同樣,它也預示著「一輪持續了60多年的超級繁榮頂峯時期的到來」。

對於那些很容易就會將危機歸咎於對複雜金融產品監管鬆懈的評論員,索羅斯的文章提供了有用的角度。這場危機可能確實起源於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但次級抵押貸款——面向在住宅房地產階梯上尋求立足點的高風險借款者的貸款——只是一個更大問題的表象:全球失衡,尤其是債臺高築的美國吸收了世界其它地方的儲蓄,而且消費高於產出。

您已閱讀18%(420字),剩餘82%(19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