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全球其它地區一樣,這種放鬆銀根的做法迄今效果甚微。鑑於降息通常要12個月以上才能見效,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意外。目前出現的任何苗頭——譬如,近來中國和印度借貸的成長——都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反映出被壓抑需求的釋放,而非新的投資動力。不過,由於亞洲銀行的狀況普遍好於美國或歐洲同行,而且不那麼專注於縮減貸款規模,從理論上講,貸款機構將更迅速地將較廉價資金引導向企業和家庭。在讓銀行放貸方面,亞洲政府也往往更具說服力。
不過,亞洲到底有多大差別?貸款需求受遏制的原因與其它地區基本相同。企業在縮減開支,而非進行擴張,工人們擔心自己的飯碗。預示著全球危機的泡沫在亞洲也曾蓬勃發展,例如印度的股票或上海的房地產,因此資產通縮和去槓桿化目前也同樣存在。在香港和新加坡等房價激增的金融中心,貸款增速正在下降。債券發行不斷減少或許表明,即便在銀行放貸上升的地區,淨信貸成長已出現萎縮。最後一個問題是,亞洲近期放鬆銀根的舉動,標誌着政策取向的迅速逆轉。就在2008年年中,由於各央行試圖遏制不斷惡化的通膨,該地區還在加息。這是滯後效應真正的禍根:緊縮政策的影響仍在起作用。
您已閱讀92%(475字),剩餘8%(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