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餐館」爲何隱姓埋名?

餐館老闆把新開的店叫做咖啡館、酒吧、吧廚、小酒館、食堂或者客棧、休閒室,反正就是不叫「餐館」。是爲了顯得更便宜嗎?

這種行爲最明顯的表現,完全可以貼上「逃向保守主義」的標籤。由於錢包縮水,顧客們都不想失望而歸,所以他們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會堅決地回到他們曾經喫得不錯,或者服務周到的餐館。當然,這種趨勢並非僅限於餐館,但對新開餐館的人而言,這確實讓日子更艱難了。

不那麼明顯的趨勢,是顧客的酒水花費減少了,這對餐館的盈利能力有著重大而直接的影響。餐館似乎成爲了總體經濟狀況的代名詞,雖然許多餐館週三到週六的晚餐仍然滿座,但這並非情況的全貌。平均支出下降,前半周生意冷清,在酒吧排隊等位的隊伍也短了,就算你提前到桌邊坐下,很可能它也已經在恭候您了。

此次經濟低迷的不同點在於其發生的速度。爲企業和社交活動服務的酒店,今年春季首先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但對餐館的影響直到9月初才顯現出來。然而,一旦企業發出控制開支的指示,影響就顯而易見了。

您已閱讀21%(359字),剩餘79%(13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