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信「預言家」

FT專欄作家約翰•凱:美國學者發現,預言家越出名,其預測就越不準確。泡沫破裂後,那些一直在胡說的預言家往往不承認自己說錯,更不希望別人點明真相。

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恰如其分的代表著自然科學的成就。許多成就之所以能夠取得,是因爲物理學問題所涉及的對象往往大到足以對其進行個體研究,例如地球的運動;或者這個對象的成分小到足以受統計學規律的支配——我們永遠無法預測單個分子或電子的行爲,但組成這個對象的分子和電子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對大多數課題而言,單個分子或電子的行爲並不重要。而我們所研究的許多經濟學和商學現象正好介於兩者之間——分析的單位是個體的,但其數目過多,以至於無法理解每一個個體的特性。

經濟體系還是動態的。這裏的動態是就其演化而言的,這使數學表述難上加難。這裏的動態還指其結構關係的不斷變化。一些經濟學家(也許多數在您的前美洲殖民地)認爲,經濟體系存在一個深層次的結構,從這一結構可得出超越時空的普世經濟行爲法則。我認爲,搜尋這一結構的努力是白費力氣;我們能夠盡力而爲的,是找出適用於特定環境的經驗性規律。無論誰正確,我們都需要在理解結構關係上做更多的工作。

但致命的一點是,這個動態的複雜結構體又與非線性過程存在互動。如果這話聽起來像是英國首相高登•布朗(Gordon Brown)的一段獨白,那麼就回想一下謠傳的、關於您的前任理察三世(Richard III)的典故吧——他因自己戰馬的馬掌缺少一枚掌釘而在博斯沃思原野(Bosworth Field)丟掉了皇冠。這個故事的要點在於,初始條件的微小不同,可以導致最終結果出現巨大差異。這個問題往往是通過蝴蝶的比喻來表述的——蝴蝶在世界一角扇動翅膀會產生一連串的後果,最終導致數千英里之外出現龍捲風。

您已閱讀39%(665字),剩餘61%(10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FT商學院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