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是一家回報率一直良好、穩健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對沖基金。這些得到了一家只有三名員工的審計公司的證實。馬多夫通過自己公司的內部經紀人進行交易,從而引發了對資產託管以及內部控制的疑問。許多專家覺得,在管理著數十億資產的情況下,馬多夫自稱採用的期權交易策略不可能創造出這樣的回報。爲什麼專業人士和私人投資者都上了當?
經濟歷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認爲,「欺詐行爲是由需求決定的,遵循『需求決定供給'的凱恩斯法則(Keynes's law),而不是『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Say's law)。在經濟繁榮期,人們發了財致了富,變得貪婪起來,便有騙子來利用這種貪慾」。
在實踐中,讓貪婪者上鉤所需的誘餌是一個好的故事。這些故事曾經豐富多彩——以至於在19世紀20年代倫敦股市繁榮期,有這樣一份惡作劇式的招股說明對此加以嘲弄,融資的目的是要「將紅海抽乾,來搜尋埃及人在追捕以色列人途中遺失的金銀珠寶」。
您已閱讀21%(420字),剩餘79%(154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