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贏得朋友,影響衆人?第一步:付錢給他們。隨著中國富裕起來,它越來越善於開展「支票簿外交」。這使多邊機構頭疼,這些機構擔心,自己那種附帶條件放貸的做法,被那些要求不那麼苛刻的施捨所破壞,比如在非洲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如今,金融危機正帶來更爲誘人的機會。離耶誕節只有幾天之際,北京向臺灣提供190億美元貸款,自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以來,臺灣與中國大陸處於分治狀態,北京宣稱對臺灣擁有主權。中國國有銀行奉命向大陸臺商提供貸款,此外中國大陸還將拿出20億美元採購臺灣製造的平板顯示器。
中共中央臺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說:「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對(臺灣的)困難,我們感同身受。」此話不假。臺灣連同其它華人聚居地,如香港和新加坡,佔中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部分。截至2004年的15年裏,臺灣的份額爲大約7%,若考慮到某些投資借道香港,實際數字應該更高。臺灣製造商跨越海峽,搜尋更廉價的土地和薪酬。據估計,如今臺灣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總額已達到大約1500億美元。
不過,中國大陸的慷慨,很可能引發反彈,而非提振臺灣經濟。首先,相關數字不大:20億美元可能只代表臺灣平板顯示器年度銷售額的6%。命令基本上只經營國內業務的中國各銀行向海外放貸,無疑將對這些銀行的風險評估技能提出苛刻要求;而且,任何壞賬將不利於鞏固關係。中國大陸的援助並非萬能藥,一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所表明的;被北京形容爲「雙贏」的這項安排,結果只給香港帶來非常有限的效益。當然,這些來往好過惡語相向,但臺灣不應期望白拿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