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香港銀行業將持續緊縮

銀行家天性是從衆的,在對自己所發放貸款的利率和規模與隔壁銀行一致感到滿意之前,他們可能繼續抵制相關激勵措施,而緊縮將持續。

沒有目標如何進行激勵?在政府支持銀行業的新環境下,全行業基本的業績基準——從執行長至最低級的信貸員均適用——正在制定的過程之中。即使銀行家希望從他們特有的年終忙亂中擺脫出來,開始積聚資產,但合適的淨資產收益率(ROE)是什麼呢?

對香港來說,這種兩難局面尤其嚴重。監管機構陷入了保持現金流動的死結中。但信貸繼續緊縮,銀行方面發出的信號是不祥的。上週,中銀香港(BoC Hong Kong)(按資產計爲香港最大的銀行)發佈了利潤預警,同時披露從母公司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中國第三大銀行)獲得25億美元鉅額貸款,幾乎是中銀香港今年以來投資損失的4倍,暗示該行在爲異常艱難的2009年增厚資本基礎。中行貸款期限爲10年,較Libor利率高出200個基點,並不特別帶有懲罰性,這些細節表明這不是權宜之計。

在1998年至2003年的上次信貸緊縮期間,香港遭受了嚴重衰退,深度通貨緊縮,房價下跌了三分之二。當時,港元的存貸比超過110%,遠高於現在的大約80%,因此銀行面臨的更大壓力是收回高風險貸款,而不是將它們展期。不過花旗(Citi)估計,如果總資產明年縮水不足3%,使存貸比降至2006年的水準,這將意味著資產負債表減少約700億港元。在這種情況下,香港金管局(HKMA)向中小企業提供的100億美元貸款擔保似乎遠遠不夠。中小企業總是最容易被拒絕發放貸款。

您已閱讀85%(587字),剩餘15%(1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