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的中國燃油稅改革

FT中文網財經編輯何禹欣:當一項旨在鼓勵節能、提高能效的稅種要同時實現包括政府收入不變、維護部門和地方利益、消化下崗冗員等諸多目標的時候,一種可能是它永遠難以完成設計,另一種可能是它變得面目全非。

討論十四年之後,燃油稅再一次「預告」出臺。12月4日,中美第五次戰略經濟對話期間,一位中國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對新華社稱「明年1月1日是實施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最好時機」;但根據道瓊史東訊社採訪,同一位中國官員說的是「2009年1月1日是開徵燃油稅的好時機,因其恰好可以取代通常於年初征收的養路費」。

上述中外媒體的差異化表達,恰好體現了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的燃油稅改革的複雜性——既包括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也包括了對新稅種的設計,還包括對歷史性稅費的調整。今年11月底,中國政府宣佈啓動成品油價格和燃油稅費價格改革。雖然官方迄今並未公佈改革草案,市場廣泛認爲中國會進行先調低成品油價,後徵收燃油稅的改革,同時取消包括公路養路費在內的數項收費,並撤銷有關收費站點。

在樂觀者看來,上述改革的完成,將實現中國油價和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增強消費者增強節能和環保意識,甚而促進節能技術和替代效能源的開發,善莫大焉。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正是由於這一改革過於複雜,其間需要兼顧太多的目標,結果很可能是與期望大相徑庭。

您已閱讀49%(449字),剩餘51%(4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