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個貝克漢姆?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顏強:在職業化體育時代裏,任何明星都是一次性的品牌,不可能具備延展性和長久生命力。

我一直覺得大衛•本特利是一個心思很重的人,重到有一天他終於把自己當成了大衛•貝克漢。換句話說,他真把自己當成了貝克漢姆的接班人。

他看起來絕對如此。他的造型就是如此,也許不斷有人在他耳邊哼哼唱唱,讓他終於不能自已。英超還有哪個球員像他那樣重視自己的形象?重視到了每場比賽前他噴在頭髮上的髮膠摩斯或者jelly,足以讓整個白鹿巷主隊更衣室一起洗個泡泡浴。

誰會成爲下一個貝克漢姆,這絕對是一個充滿誘惑的話題,尤其是從媒體、球迷、市場行銷和廣告的角度看,我們永遠都需要這樣的話題。只要市面上有這麼一個大行其道的明星,就絕對具備模仿拷貝甚至盜版的價值,這是經濟社會運行的自然規律,利益驅動使然。盧卡斯混到現在,還在不斷地拷貝自我,星戰前傳後傳團團轉。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總能派生出無窮無盡的衍生品,像刺激次貸危機那些華爾街產品一樣。《越獄》成功一次,就得年年越獄。薩瑟比到現在還是傑克•鮑爾。

您已閱讀29%(392字),剩餘71%(9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