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領熱衷婚姻諮詢?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蕭大聖:在中國獲得心理諮詢師資格的4萬人中,三分之一的人在做婚姻家庭諮詢工作,而「婚姻家庭諮詢師」成爲被中國正式認可的職業是在去年4月。

最近,我身邊的三個朋友不約而同選擇了去專業婚戀心理諮詢師那兒解決自己的感情問題:30出頭的A小姐正在經歷離婚後的低潮期,自己開公司的B小姐正在面對突遭男友分手襲擊的困惑期,而人到中年、結婚近十年的藝術工作者C先生則正徘徊於要不要走出圍城的迷茫期。

傳統的感情問題解決方案無外乎是找三兩閨蜜或者鐵哥們把酒聚會,傾倒情緒垃圾,痛訴情感創傷,曲終人散後再自個兒回家對著空氣自憐自艾上幾個星期或者幾個月,隨後力求重新做人。在看心理醫生根本談不上普及的中國,得了抑鬱症的人都還可能會諱疾忌醫,「婚姻家庭諮詢師」成爲國家正式認可的職業也不過是在去年4月。不過,從我身邊這三位朋友勇於「求醫」,並在接受了幾次「治療」之後都表示「感覺好極了」的實際經歷看起來,婚戀諮詢這個新行當在國內白領人羣中似乎有著不錯的市場前景。

A小姐認爲婚戀心理諮詢師在她「離婚後的關鍵時刻有了一個正確健康的心理依靠」。她說:「當我耿耿於懷著前夫的背叛的時候,我所有的閨蜜都聽夠了他是怎麼厚顏無恥地欺負了我,每次聚會都成了批判大會,基本上她們也幫我一起把所能想到的惡毒的話都安在我前夫頭上了,可我還是鬱悶。」A小姐意識到她不能再騷擾自己的朋友了,而且她們也無法幫她走出「怨恨」的深淵。「我跑到諮詢師那裏接受專業心理輔導,教我如何去面對婚姻的失敗和重拾自信,而不只是通過朋友得到有共鳴的宣洩和善意的安慰。」B小姐的選擇則更多出於理性:「我已經接受了分手這個結局,那並沒有讓我太難過或一蹶不振,但是我想了解更多自己處理感情時候的問題出在哪裏,顯然光靠自己想和朋友分析是不夠的。我想通過專業的幫助來從失敗的感情中學到些什麼。」而C先生本想說服自己的太太一同前往接受婚姻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但是遭到了拒絕,顯然這種在西方非常普遍的夫妻共同接受治療的方式還不太能令中國人接受。不過他還是選擇自己一個人去了:「實在無法和老婆兩個人心平氣和地談論這件事情,雖然她不願意一起去接受諮詢,但是至少我可以先整理清楚自己的想法。碰到這種事情,哥們兒基本不管用,找女性朋友聊又比較尷尬。」

您已閱讀73%(859字),剩餘27%(3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