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各種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效力逾20年,而多數這樣的結構都機能不良:人們的利益不一致,關注得更多的是毫無意義的例行公司活動,而不是潛在盈利能力和生產能力。每個人都很努力,但管理與最終所有權之間的脫節導致了我們的經濟如今面臨的深刻問題。
大型上市公司大多由極其零散的股東所擁有。我們大多數人都有養老金和保單,通過它們我們都投資於股票;每個人都擁有它們,但又沒有人真正擁有。沒有一個所有者有控制權,因此被僱傭的人成了主人。基金經理每年與執行董事見一次面,每次見面一個小時,期望能瞭解公司的情況。他們對管理層的評判常常是依據他們做報告的能力,而不是他們真正的領導才能。專業投資者持有100多家公司的股權,期望對它們都能深入瞭解:這不過是幻想。與此同時,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最高階主管理者可能會把五分之一的時間用在會見無數實際或可能的股東上面。
如果公司出了問題,資產經理會堅守對非執行董事的天真信心,好像他們真能改變事態一樣。但大多數情況下,機構投資者會發現,通過拋售股票更容易逃離戰場。因此,誰又有心思去整理亂糟糟的局面呢?
您已閱讀34%(456字),剩餘66%(8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