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給奧運期間到訪的國際人士留下深刻印象:奧運體育館「鳥巢」,街道上數以百萬計的裝飾性鮮花,新粉刷的建築物外立面。他們也許不會意識到,這一切都代表著中國的實力。在奧運會籌備階段,政府動員了難以想像的資源,將首都北京打造成中國成就的、耀眼的象徵。這幅畫卷裏缺失的是中國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在籌備階段,非政府組織明顯缺席。
對於一個以自上而下的、中央控制的政治體系而知名的國家,這點異常可能看起來無關緊要。但有些人一直希望,中國快速的經濟現代化能孕育出一個充滿生機的公民社會,進而推進未來的民主化進程。對這些人而言,中國非政府組織的虛弱,必然會不留情面地讓他們想到:歷來與經濟發展結合在一起的政治進步在中國並未發生——至少沒有人們可能曾經希望的那樣快。
當然,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給予了中國民衆前所未有的個人自由。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的公民社會政策也相對開明。非政府組織受到的限制較少,並且得到繁榮發展。然而,在1989年的天安門鎮壓事件之後,中國政府實施了註冊規定,使得真正非政府組織的註冊與合法經營變得非常困難。中國共產黨擔心,獨立的公民組織可能會挑戰其權威。
您已閱讀33%(494字),剩餘67%(9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