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災區重建的憂思

5月12日發生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大地震造成了千萬人喪命和家園的損失。環境網站「中外對話」特約撰稿人唐昊8月赴四川,考察了汶川災區重建中存在的健康和環境隱患。

震驚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一百多天了,在經歷了生離死別的陣痛之後,上千萬流離失所的災民們的現狀如何,是一個全社會都很關注的問題。8月下旬,廣州一些學者與某公民中心的研究人員專程赴四川考察了災後社區重建的工作,發現災區的重建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但其中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仍然讓人揪心。

災民居住環境不容樂觀

汶川地震不僅奪去了數萬人的生命,損毀了數以百億計的財富,還破壞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如彭州、都江堰等重災區原是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文化遺產所在地,如今其林區道路損壞達1550公里,林地損毀超過26多萬公頃,白水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受損上萬公頃。防疫過程中大量使用的消毒劑、滅菌劑等,也威脅到水環境和飲用水的安全。一些重災區的地震廢墟還沒來得及清理,近期也無力進行清理,有的下面還有遇難者的遺體。這些地方都成爲疫情、塌方發生的危險地區。現在類似地區已成爲「控區」,不許人接近,但其距離板房居住區其實也只有千餘米甚至幾百米的距離,當地人的居住環境不容樂觀。

您已閱讀16%(437字),剩餘84%(22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