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油價,中國能源當局再次按兵不動,他們可能擔心的是,提高油價將對經濟造成難以承受的供給衝擊:價格水準上升(儘管顯性通膨取代短缺其實對經濟更有利)、中下游企業利潤進一步受到擠壓(這個過程最好平緩一些)、工業生產迅速減速(快於政府預期的話就不好了)。然而,鑑於全球經濟在兩年來不斷攀升的油價下仍維持穩健成長,成長率如此突出的中國這樣擔心就有些多餘。
原則上,中國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與全球市場掛鉤,但滯後一到數月——這就是當局觀察油價走勢並權衡再三,從而決定是否調整價格的緩衝期。在增量意義上,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國際油價與中國進口在波動上是互爲因果,爲避免一再「高買低賣」,中國的確需要這樣一個緩衝期。期望中國油價與全球同步波動、或是期望中國燃油價格調整到全球主要石油消費國水準,都是不現實的。
然而,這樣一個緩衝期未免太長了。應付式的價格管制是鴕鳥戰術。無論國內價格是偏高還是偏低,按兵不動往往被當成政治上最安全的策略:在前些年油價低迷時,當局讓消費者負擔管制成本;現在國際油價一再飆升,這下輪到煉油廠來「買單」。價格管制是一貼安慰劑,卻難以去除病痛。
您已閱讀73%(479字),剩餘27%(1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