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中國銀行業要考慮回報

國際投行在充滿機遇與風險的中國銀行業跑馬圈地,這與淘金熱有幾分相像,但他們有沒有考慮應得的回報率?

外商投資於中國銀行業的浪潮與淘金熱有幾分相像,外國銀行正在中國這塊有前途、但又高度不確定的土地上跑馬圈地。上週,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與其夥伴美林(Merrill Lynch)和李嘉誠一道,成爲了最新一批砸下重金的投資者,他們用31億美元收購了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10%的股權。

股東們一般不樂意見到這種「戰略投資」,他們寧願企業要麼全資收購目標公司,要麼乾脆一分錢也別投。那些在中國購入股份的公司以情況特殊作爲藉口,卻還有些道理。不過,他們投入的資本顯然存在被管理層揮霍的風險,這些管理層以增加貸款出名,而不是控制壞賬。

蘇格蘭皇家銀行和中國銀行之間交易引發的激烈辯論,是一個受人歡迎的跡象,表明股東們不會不假思索地接受任何打入中國的行動。管理層必須說明,他們打算怎樣實現與風險相匹配的回報。可能的途徑有三條:低價購進、增加價值、創造選擇機會。

您已閱讀36%(381字),剩餘64%(6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