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與競爭

經濟學家肖耿:中國資本市場的資本太便宜。中國既有資本剩餘,又有勞動力剩餘。爲什麼不僱用更多的剩餘勞動力?… 一些好的中國企業不願上市,因爲上市成本太高;有問題的企業卻不懼高成本,挖空心思上市圈錢。

在「中國奇蹟」的宏觀經濟背景之下,混亂而低迷的證券市場一直是它的一塊暗疤。爲什麼中國相對落後的證券市場並沒有阻礙中國實體經濟的高速成長?如果沒有一個現代化的證券市場,中國能夠實現經濟現代化嗎?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爲什麼持續低迷,甚至有被「邊緣化」之虞?不如先將大陸證券市場與海外成熟的市場比較,看看大陸缺少什麼——比較發現,大陸證券市場不僅硬體設施超過海外市場,而且並不缺少法規與制度:上海交易所的公司治理指南是根據OECD的樣板制定的;上海及深圳交易所的除牌機制在理論上也比香港更先進;大陸市場上市機制的設計與改革也是深思熟慮,最近股權分置的改革更是凝聚了市場及監管者的智慧。儘管如此,投資者及市場並不領情。

證券市場的特殊之處在於交易及盈虧瞬間發生,其運行高度依賴於產權基礎設施,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市場的效率、公平以及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中國證券市場積重難返,其問題實質超出了證券市場本身,而在於薄弱的產權基礎設施:產權的界定由於國有企業的存在而模糊化;產權的交易由於市場中介的脆弱、不透明而導致很高的交易成本及風險;產權的執行及微調由於司法部門的發展滯後而變得無力。結果是證券市場成爲一個 「次品市場」(lemon market):好的企業不願意上市,因爲他們認爲上市成本(包括隱性成本)太高;有問題的企業卻不懼高成本,挖空心思想上市圈錢。

您已閱讀24%(577字),剩餘76%(18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