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我們爲什麼相信騙子

從安然到Wirecard,精心策劃的騙局可能在預警信號出現很久之後仍未被發現。投資者忽略了什麼?

2020年3月,英國明星基金經理亞歷山大·達爾沃爾(Alexander Darwall)對他獲獎的投資組合中最大的一筆投資的執行長表示欽佩。「最後一組數據太棒了,」他滔滔不絕地補充道:「這是一個瘋狂的局面。人們應該看著你的公司說『哇』。我很高興,我很高興能成爲股東。」

坐在個人會議桌旁的轉椅上,馬庫斯·布勞恩(Markus Braun)聽起來很放鬆。這位身家億萬的技術專家一身黑衣,西裝裏面套著一件高領毛衣,就像已故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某個遙遠的奧地利表親。他壓根兒沒有提到有關該公司多年來僞造利潤的指控。當達爾沃爾表示,他希望這些爭議只不過是這家快速擴張的公司的成長的煩惱時,他表示,「我非常樂觀。」

這次談話基本是達爾沃爾在講,他向布勞恩表示,「我一股也沒賣。」同時也承認形勢有多不穩定。FT曾在2019年10月報導稱,Wirecard的大部分銷售和利潤都存在欺詐行爲,並公佈了充斥著虛假客戶姓名的公司內部檔案。由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進行的爲期六個月的「特別審計」即將完成。達爾沃爾說:「如果審計結果顯示高層人員有任何誤導行爲,這將是一場災難。」

您已閱讀9%(491字),剩餘91%(51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